醉里吴音相媚好的相媚好啥意思,我不懂。但是我知道,这首歌是写给一个人的。那个人,就是我的初恋。我们在一起的时候,他是我的同桌,我们一起上课,一起吃饭,起做作业,一起玩游戏,一起看电影……那时候的我们,简单而快乐。可是后来,我们分开了,再也没有联系过。直到现在,我还记得他的名字,却不知道他的样子。我想,他应该是我最好的朋友了吧。可是,我们之间的友谊,已经走到了尽头。
前言
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确定了“普通话”,这大大加强了中国境内的沟通与交流,也方便地区之间的贸易、旅游等等。但是即使是普通话推行了七十多年的现在,一旦走出家乡还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方言。
中国的方言多而杂,有的是成片出现的比如河南话、无语、东北话等等,但是还有一些小范围存在的,比如皖南县与县之间不同语言,比如浙江市与市之间有差异等等。许多的方言理解起来不比外语简单,那在没有推行“普通话”的古代人们是怎么交流的呢?
其实在古代也是有“普通话”的,只不过一般叫作“官话”,各地的方言依旧存在,但是在经济发达的地方以及国都为了方便来来往往的商人和政客、官员的交流办公会推行官话。
大部分时候和朝代有关,和国都的地方语言相近。那我们就来看一下古人是如何推行“普通话”,古代的“普通话”又是如何发展的。
古代“普通话”的成长历程
中国古代的方言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,早期政权集中在北方而且主要都是汉民族的聚集地,通用语言变化不大。
但是在晋朝末年,民族大融合导致了中原语言也随着民族的融合而变化,通用语言迎来了一个比较大的变化,这一融合阶段持续到了宋朝。
第三个就是明朝的时候定都南京,虽然宋朝就开始政治经济南移,但是明朝通用语言又得到了一次大的变化。
- 早期古老的普通话
古人在很早的时候就开始注重各地之间交流的方言统一了,因为早在战国时期各地、各国之间的商业贸易就已经很繁荣了。
古代最早的正统普通话是西周先秦时候的“雅言”,“雅”的意思就是“正”的意思,所以“雅言”就是“正统语言”的意思。
《论语》里面有这么一句话:“子所雅言,诗、书、执礼,皆雅言也”。
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来,古代最早的诗书典籍书写的时候的语言逻辑就是“雅言”的语言逻辑,也可以知道,当时孔子的教学用语及于其弟子们的日常生活交流用语都是用的“雅言”。
《论语》当中和我们现代语法不相符的地方也不是什么文学修饰,单纯的就是当时的“雅言”的语法特色而已。
“雅言”在古时候被称为“共用语”,是和“方言”对立的词语,也就是我们现在理解的“普通话”。在西周以及先秦时期是作为官方语言而广泛的流通和使用的。
汉朝的时候承接先秦的语言基础,严格意义上来说汉朝的“通语”(汉代对普通话的称呼)和“雅言”的差别不是很大。“通语”在汉朝时期也叫作“洛语”,但是实际上和河洛地区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。
- 魏晋南北朝民族融合之后的通用语言发展
晋朝成立之后是沿袭汉朝的“通语”的,但是在晋朝的“永嘉之乱”之后,中华民族第一次大规模的南迁导致了南北方的大融合。
南北方人民靠的更近,交往更加频繁,在方言之上也互相影响。在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侵略中原地区并且与汉族融合,在其汉化的过程中,语言也相互影响。所以晋朝形成了南北两大官方语言体系,一个是北方民族融合后的“洛语”,另一个就是南北融合之后形成的“吴语”。
自晋朝以后,融合在不断的进行,所以语言也在不断的融合和发展。隋唐时期的通用语言分别被称为“汉音”和“秦音”,从称呼可以看出来和此前基本上变化不大,他们都是在“洛语”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。
隋朝建立了大一统帝国,局面稳定之后,社会秩序和发展也开始稳定下来。由于唐朝繁荣,长安作为世界经济的中心吸引了各方的商人、游客等人员前来交流,在当时以金陵雅音和洛阳雅音为基础,再结合前朝各官话形成了独特的长安官话,方便了长安城内个地方人员的互动和交流。
两宋时期依然是语言的正常发展阶段,国家主要的官方语言是“雅音”和“正音”。他们本质上都是先秦的“雅言”和后来的“洛语”发展而来的,大体上的读音等差别不大。但是我们都知道古代是没有拼音的,语言的传承全部靠口耳相传,随意性比较高。
从“雅言”出现经过了千年的发展,在宋朝已经实现了“一个字一个音”的字音搭配,这是中国语言文化历史上重要的一步,对于语言的规范性做出了很大的贡献。
- 明清南京官话和北京官话的形成
明朝建国以后,朱元璋立志要祛除蒙元时期的语言对于中原语言的影响,于是下令废除一切有关蒙元语言特色的东西,并且将两宋时期的“雅音”定为官方语言。这一举措恢复了传统汉音的地位,也保护了传统的汉音不至于因为时间过长而丧失了原本的东西。
后来因为明朝定都南京,就将南京官话定为了全国的通用语言,自此中国的官方语言又经历了一次比较大的变化,南京话成为“普通话”。
后来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,同时带过去的还有文武百官和诸多的南京市民,这样的话南京官话霸占了北京地区。直到明朝结束,南京官话都是明朝的官方语言,即使是在北京也没有受到丝毫的动摇。
清朝时候清军入关,建立了大清王朝,但是并没有采用满语作为主流语言,而是延续明朝的语言系统以南京官话作为官方语言,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,满族人的语言逐渐的和北京话融合形成了北京官话,取代了南京官话的位置。清朝时期北京官话作为全国的官方语言而推行开来。
古代皇帝如何解决语言不通的问题?
古代人员最杂乱的地方是什么地方?那自然是朝堂之上了。
古代的朝廷官员都是从全国各地选拔上来的优秀人才,而且一般年龄都比较大,半辈子在家乡生活大都操持着不同的口音。
《说文解字》里就说过:“诸侯力政,不统于王,……言语异声,文字异形。”这给皇帝带来了不小的困扰。
北魏的孝文帝就是深受其闹,并且还为了推广官话下了一些过激的命令。《魏书·咸阳王禧传》中就记载了一次孝文帝就推广“普通话”征询咸阳王禧意见的对话,孝文帝说道:“今欲断诸北语,一从正音。年三十以上,习性已久,容或不可卒革;三十以下,见在朝廷之人,语音不听仍旧。”
在当时,如果故意不说官话的官员是要被罢黜官职的,已经是很高的处罚了,毕竟谁也不想因为口音而断了仕途。
当时的朝廷之上也有人反对孝文帝推广官话,反驳说“到处都是各种方言,该改成什么样子呢?”但是孝文帝怒而嗤之告诉他“我是皇帝,我什么口音,什么口音就是“正音”,你说这话该当死罪”。
孝文帝以帝王之名、帝王之力强行推广官话,为官话的普及做出了贡献。
而到了清朝的时候,幅员辽阔,方言问题更加的严重,尤其是在明清时候才开发的福建两广地区,和中原官话完全不互通,互相听不懂。
而且清朝有一项规定,地方官员任官必须避开本省,也就是地方官员只能到外省去任职,那“普通话”的推广就更加的势在必行了。
雍正的时候就下令,让福建两广地区的官员大力招聘会讲“官话”的人在该地区任教。同时“官话”还进入了科举之中,规定秀才们需要在八年之内学习好“官话”,否则的话是不允许参加科举考试的。
康熙皇帝也曾经颁发过多道法令,其中就有上万字的《圣谕广训》,该法令倒不是有关“官话”的,只是康熙让各地必须每月两次向百姓和官员宣讲这部法律,相当于全民普法。这使得当时这部法律所到之处的百姓就算不会说也能听得懂官话了。
经过清朝皇帝百年间的努力,在十九世纪中页“官话”已经在中国相当的普及了。这也为新中国推广普通话打下基础,也影响了新中国的普通话政策。
总结
古代的中国和我们现在一样各地语言各有特色,几乎每个地区都有独特的方言。而在经济发达和政治集中的地区,混杂的各地人员使得语言交流成为一个大问题,甚至成为皇帝相当苦恼的问题。
所以在古代也有各种政策,不论是官方颁布的也好,或者是民间自发的也罢,都为了营造更好的沟通交流的环境。
在经济发展、民族融合、人口迁移、国家法律等因素的主导之下,官话一直在被向广阔的中原大地推广。虽然官话多有变化但是大都万变不离其宗,都是中华语言文化的传承。
参考文献:
《论语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