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目录一览:
纪录片《讲究》中的专业术语?
《讲究》这个纪录片聚焦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工艺,其中包含了一些与这些工艺相关的专业术语,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专业术语及其解释:
1. 刺绣:刺绣是一种线面结合的织物艺术,其专业术语包括:针法、撇线、顺线、录线、刺数、刺密等。
2. 珐琅:珐琅是一种以烧结的彩色玻璃为材料的装饰技艺,其专业术语包括:铸成法、毛胚、掐丝珐琅、紧绕珐琅、阴阳烧、提花珐琅等。
3. 祭祀器具:祭祀器具是用于祭祀活动中的道教器具,其专业术语包括:铜铸、玄纹、金字招牌、及时雨、红背粉面、靛青等。
4. 宫廷御铜:宫廷御铜是中国明清宫廷用铜器,其专业术语包括:手印、烙铜、宫廷御用、食盒、盥洗用具等。
5. 石雕:石雕是一种把自然石材雕刻成人物、动物、建筑等物品的艺术,其专业术语包括:敲钟声、料子、背阳、立体造型、堂号、利刃等。
这些专业术语都是这些工艺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技术要点,如果您对其中的一些名词感到不熟悉,可以参考这些解释,更好地了解这些工艺。
拍摄纪录片时,主角跟镜头的互动多一些好还是少一些好?
就我个人而言,拍摄纪录片时,到底是主角跟镜头互动多一些好,还是少一些好呢?我的答案是:首先我们要明白纪录片的要点,纪录片一般都是纪录真实所发生的现象,而不是依靠剧本和台词所拍摄出来的表演画面,一切都是无剧本,无台词,无事先准备好的表演,一切都是非常真实的,不用去刻意的跟镜头互动,一切都随心而欲,洒脱一点,毕竟不是拍个人宣传片,没必要非得在镜头前互动得非常多,主角想跟镜头对话,或者互动多一点就多一点,不想互动就不要刻意的去在镜头前介绍,因为观众朋友们要看的是真实所在,而不是你准备好的台词和那些做作的互动。
纪录片,讲究的就是不做作,不刻意
一部纪录片,当然也是有主角存在的,要么是第一人称的视角,要么是第三人称的视角去说明纪录片的内容情况,主角作为纪录片中的主体,也是起了一个带头性的作用,可以去在镜头前介绍本次纪录片的内容,这样也是让观众朋友们知道你纪录片到底是拍的什么内容,纪录人文也好,纪录生活也好,纪录人间的烟火气息也好,都要讲究一个自然,真实的情况,主角就是纪录片中的导向人物,观众朋友们就是跟随主角进入到纪录片当中,体会纪录片中的点点滴滴,主角不需要刻意的在镜头前打招呼,说一大堆不必要的话语,一切以内心发自肺腑想表达的话语为准就行,这样拍出来的纪录片才舒服,也更能体会和感受到你当下此时此刻的感悟和独白。
跟镜头互动得多也好,少也好,一切跟随内心
纪录片不像什么宣传片,或者电影,宣传片或者电影都是需要事先准备好,需要文案铺垫,需要台词,需要怎么来表演,怎么来拍,每一环都非常讲究,毕竟片子的类型不同,纪录片就是一种纪录,并且这种纪录还得要是真实的,不是事先准备好,或者摆拍的那种画面内容,这就是为何纪录片给大家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真实,如果主角在拍摄纪录片时想跟镜头互动,想表达自己内心,那么就可以大胆的在镜头前表达,不必压抑着自己,如果不想跟镜头互动,那么就没必要刻意为了互动而互动。
所以,拍摄纪录片时,不管是主角跟镜头互动的多也好,少也好,或者不互动也好,这一切都得跟随自己内心,总之,不要刻意,不要做作,要记住一点,真实才是纪录片的本质。
纪录片的创作特色是什么?
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,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。
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,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,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,以展现真实为本质,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。纪录片的核心为真实。
电影的诞生始于纪录片的创作。1895年法国路易·卢米埃尔拍摄的《工厂的大门》、《火车进站》等实验性的电影,都属于纪录片的性质。中国纪录电影的拍摄始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,第一部是1905年的《定军山》。
扩展资料:
分类
一、诗意型纪录片(Poetic Documentary)
诗意纪录片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。代表作为伊文思(JorisIvens)的《雨》(Rain)。这种类型的纪录片不强调叙事,不注重特定时空的营造,不强调连贯剪辑。它着力于节奏的创造,不同空间的并置,目的在于情绪、情调的传达。
二、阐释型纪录片(Expository Documentary)
阐述型纪录片也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。中国在1990年代“新纪录运动”(这个概念是否成立或许依然存疑)之前的纪录片多属此类。这种纪录片宣传意图明确,创造者倚重解说词的力量说服观众接受自己的观点。形式上的典型特征是“上帝之声”(voice-of-God)、证据剪辑、全知视点等。
三、观察型纪录片(Observational Documentary)
观察型纪录片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,其技术基础在于便携式摄影机和磁带摄像机的出现。这种纪录片放弃解说,放弃扮演,纪录片导演成了“墙壁上的苍蝇”(fly on the wall)。近年来中国出现很多这种类型的纪录片,如段锦川的《八廓南街16号》、康健宁的《阴阳》等。
这种纪录片长于现实世界的表达,但对于历史题材却难以处理。由于放弃了解说、字幕,影像的表达很容易流于冗长而沉闷。
参考资料来源:百度百科-纪录片
纪录片讲究 纪录片讲究介绍
1、纪录片《讲究》共分24集,于6月15日起在爱奇艺独播,每周一、周四更新。
2、第一季共八集,分别为:《榫卯》、《曜变》、《刻神》、《汉刻》、《古纸》、《绣色》、《捏塑》、《茶鬼茶》,于2017年6月15日在爱奇艺独家上线。
3、第二季共八集,分 别为:《铠甲》、《铜壶》、《绘青》、《马鞍》、《雕版》、《竹隐》、《葫芦》、《银炉》,于2017年10月30日在爱奇艺独家上线。
4、第三季共八集,另有一集特别篇,分别为特别篇《酒传》,《微雕》、《面线》、《剪刻》、《徽墨》、《点翠》、《砖雕》、《鱼羮》、《团扇》,于2018年3月22日在爱奇艺独家上线,每周一、四更新。
纪录片《讲究》记录的是一个什么的时代之“变”?
时代的进步如同一卷波澜壮阔的史诗,数波大潮的席卷,不仅推动了新事物的诞生,也在无意中吞没着某些古老的文明。今天,当内蒙古大草原上的马不再驰骋,那些在马背上诞生的手艺又该何去何从?
由金道集团荣誉出品的纪录片《讲究》第四期《马鞍》就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,片中的三个主人公直到今天依然坚持着传统马鞍制作的手艺,但随着现代社会马鞍实用性的逐渐消失,为了能让这份手艺延续下去,他们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--“变”。
纪录片《讲究》记录一个小马鞍的时代之“变”
时代变迁传统手工艺是否已到末路?
内蒙古大草原位于我国北方中部,面积超过118万平方公里,在这里,特殊的气候和土壤养育着中国最古老的马种和马背上的文明,这其中就包括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朴大气的手工艺--蒙镶。《马鞍》这期节目的三个主人公屈志强、刘铁军和李忠强便是蒙镶工艺的非遗传承人。
影片中,除了蒙镶非遗传承人这个身份,主人公们更多是以马鞍手艺人这个形象出现。在屈志强等人心中,这小小的马鞍不仅是马背上的工具,更是草原文化的缩影,是民族的符号。然而,随着时代变迁,当草原上的马逐渐成为游客合影照片中活着的背景,马鞍也在逐渐失去自己的作用走向衰亡。
其实,马鞍只是消失的文化中很小的一个例子,一些同样曾在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手艺,诸如纪录片《讲究》里的古法造纸、铠甲等也面临着同样的危险,不仅如此,有着中国建筑灵魂之称的榫卯技术、被称为“火中雕塑”的料器等古老的工艺,都濒临失传。难道,传统手工艺的承袭注定是一条末路?
面对如此令人忧心的文化现状,探寻行之有效的改变,就成了屈志强等人心中最紧要的问题。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:“我们三个做了一辈子马鞍,今天得变,给草原留个念想。”
千年技艺今朝“变”从细节处感受马鞍“微缩”的新生
在拍摄中,除了手艺制作的过程和文化情怀的渲染,影片对细节的捕捉同样占据了很大一部分,这部分更多的融合于“微缩马鞍”的制作过程中。
“微缩马鞍”便是屈志强等人在马鞍制作工艺上作出的“变”,他们希望以这种方式让马鞍成为人们的案头陈设,从而再次融入现代人的生活。
据屈志强介绍,微缩马鞍相较于普通马鞍至少缩小了10倍以上,最薄处只有15毫米,这是从古至今都未曾出现过的。因此,影片在拍摄中特意对锡模制作、银片压制等细节进行了详细拍摄,除此之外,反复更替至少两百次的十多种新制錾头、直径只有0.5毫米的麻花银丝等细节,也在镜头上做出了放大处理。这些情节一方面反映的是匠人们手艺的精细,另一方面也突出了传统手艺在“变”中的艰难和匠人们传承手艺的坚持与决心。
纪录片《讲究》第二季日前已独家上线爱奇艺,影片于普通手艺人间寻找最传统的工艺,于不同工艺中探寻不同的讲究。正如在《马鞍》这集的最后主人公所说,“草原上没了马,鞍子就是个念想,讲究就是拼尽全力,把念想做到极致”,这是独属于一个小小马鞍的讲究,也是屈志强等人对自己手艺的尊重和讲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