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2年10月10日
是第31个世界精神卫生日
今年的主题是
营造良好环境,共助心理健康
青白江区残联
为大家准备了3期
精神卫生知识科普
今天
让我们一起走进
世界精神卫生日
线上知识科普第1期
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吧
晚上失眠的人
白天应该多补觉吗?
白天“补觉”并不能改善失眠症状,反而会打乱我们正常的睡眠节律,从而加重失眠。人体的睡眠-觉醒节律受生物钟调控,正常健康状态下,有着相对稳定的规律。“补觉”,不管是白天长时间的“小睡”还是夜晚过早地卧床“早睡”,都可能引起睡眠-觉醒节律的紊乱。简单来说,就是“该睡的时候”睡不着,“不该睡的时候”老想睡。
洁癖就是强迫症?
强迫症的特征是强迫观念,强迫行为或者两者兼有。强迫观念是反复出现,持续的,激发焦虑的侵入性的念头、画面或冲动。强迫行为是患者感到被驱使而反复执行的特定行为或仪式行为,以减轻或预防由强迫观念产生的焦虑。
尽管有些人经常做某些重复行为,但是判断是否强迫行为通常取决于社会功能和感受性的影响。如果洁癖只是本人比较爱干净,有时不清洁也不会产生焦虑痛苦情绪,并且清洁的观念和行为在自己能够控制的范围内,持续时间短,不会影响其正常的社会功能,那就不是强迫症啦!
精神心理疾病服药好转后
可以自行减药吗?
精神心理疾病患者因反复自行减药或停药导致病情复发的情况,许多临床医生在临床工作中也经常观察到,并被形象地概括为“吃三堑不长一智”。具体而言,就是许多病人在首次或多次治疗后,在病情有明显改善或接近痊愈时,往往自作主张,减药或者停药,病情迅速发生恶化或复发,以致不得不重新治疗。此前的治疗未达到痊愈疗效,这就使重新治疗的难度大了许多。我们一定要坚持一个治疗原则——遵从医嘱,全程治疗。
应对突发事件造成的心理危机
常用的自我心理调适方法
突发事件可能对人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,造成心理创伤或危机。危机事件就像食物在胃肠道里不断的翻腾,引发个体的痛苦感。由于这种强烈的痛苦感,会使个体回避发生事件的场所、线索和记忆。但这些事件会反复地、控制不住地出现在脑海中,让我们感觉无处可逃。这时,人会出现睡眠、注意力、记忆力方面的失调,并伴随相应的一些情绪、认知、行为的变化。如果个体在面对突发事件后感觉不适,我们该怎样做呢?呼吸放松法、“蝴蝶拍”放松法、“安全岛”放松稳定训练、正念减压法等几个常用的自我心理调试方法可以帮到大家。如果上述几个自我心理调适方法依然无法缓解心理危机,就应该寻找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专业人员帮助疏导了。
焦虑是有害无利吗?
焦虑是一种内心紧张不安,预感到似乎将要发生某种不利情况而又难以应付的不愉快情绪体验。那焦虑是一种不好的情绪吗?其实,情绪本身不分对错。当我们面对重要的人与事时会感到焦虑是正常的,出现焦虑并不等同于疾病。适度的焦虑具有积极意义,能充分地调动我们身体的各项机能,提高反应速度和警觉性。
如果你正在饱受焦虑的困扰,可以尝试以下的一些方式来调整状态:
1.提高对情绪的觉察力。
2.反思焦虑背后的原因。
3.创造正向的情绪体验。
4.聚焦在力所能及的行动。
生活中的压力无法避免,每个人都具备学习与成长的能力,并在一次次的经历中逐渐成为最好的自己。
热爱世界
拥抱自己
在这个和心灵有关的日子
让我们一起
理解、尊重、关爱自己及他人
-END-
来源:广东省精神卫生中心、网络
本文到此结束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呢。